手机能进行股票交易:股票对冲账户怎么开户-腾讯控股开启新一轮回购!年内回购金额超400亿港元
在业绩“静默期 ”结束后 ,腾讯控股迅速启动股票回购计划,以真金白银向市场传递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
8月18日,腾讯控股耗资约5.5亿港元回购公司股份 。这是今年7月11日腾讯控股暂停股票回购后,实施的新一轮回购。
不过 ,证券时报记者也注意到,随着港股市场回暖,腾讯控股等公司的回购力度相对2024年同期有所减弱。
年内回购金额超400亿港元
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流动现金从二级市场购回发行在外一定数额股票的行为 ,国内市场上的大规模回购潮往往发生在下跌过程中,通常意味着上市公司认为当前自家的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同时 ,也是借此向投资者表达当前股价已被严重低估的积极信号,以此来稳定投资者信心和公司股价。
8月18日,腾讯控股发布公告称 ,公司以每股587港元至595.50港元的价格回购93.10万股股票,耗资约5.5亿港元 。自此,腾讯控股开启了新一轮股票回购。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 ,在2024年回购超1120亿港元的基础上,腾讯控股今年仍在继续回购公司股份,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超过400亿港元,展现出管理层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
今年7月11日 ,腾讯控股股票回购曾按下暂停键 。根据港交所相关规则,上市公司在年度、半年度 、季度或任何其他中期业绩的限期(以较早者计)前的一个月内不得进行股份回购。
为应对回购“静默期”,港交所曾在2023年10月刊发指引信 ,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可以在整个股份回购限制期通过自动股份回购计划进行股份回购,但需要向港交所申请豁免资格。获得豁免的上市公司可以消除股份回购的“静默期” 。
据了解,太古股份、百胜中国、快手-W、友邦保险等公司的股份回购计划 ,已申请回购静默期的豁免资格。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腾讯控股虽未申请“静默期”豁免,但其通过精准规划回购窗口 ,最大限度规避了“静默期 ”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控股近几年来通过注销式回购减少流通盘,公司总股本自2022年7月的约96.29亿股降至2024年末的92.25亿股 。2025年以来 ,公司的总股本进一步收缩。
股本缩减直接推高每股收益(EPS),为股东创造实质性回报。申万宏源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相较于现金分红,回购注销无需除权 ,短期内直接增加买盘,且在长期中推升EPS 、ROE,夯实内在价值 ,对市值管理的效果明显更好,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
港股回购金额超1070亿港元
今年以来,在腾讯控股等龙头公司带动下 ,港股上市公司仍在持续回购公司股票。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8月18日,216家港股上市公司今年以来对公司股份进行了回购 ,合计回购金额达1074.81亿港元。其中,腾讯控股以405.93亿港元的回购金额排名居首;汇丰控股年内回购金额达225.13亿港元,位列第二;友邦保险年内回购金额为176.93亿港元 ,排名第三。此外,中远海控、中国宏桥、快手-W 、药明生物、周大福等多家港股上市公司年内回购金额在10亿港元以上 。
与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力度有所减弱。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去年同期 ,港股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达1645.50亿港元,较今年以来的回购金额多了近600亿港元。其中,腾讯去年同期回购金额超620亿港元 ,较今年以来的回购金额多了近220亿港元 。
港股上市公司回购力度较弱,与港股市场今年以来的表现息息相关。行情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恒生指数年内涨幅已超过25%,恒生科技指数的年内涨幅也在24%以上。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港股市场的逐步回暖 ,回购力度的减弱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市场反应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回购可以有效稳定股价,并通过减少流通股本来提升每股收益。然而 ,随着港股市场回暖,市场估值逐渐恢复,企业可能不再需要大规模回购来支撑股价。此时,回购策略往往会进行调整 ,从强力回购转为逐步减少,甚至停止回购,表明公司已实现了回购的部分目的 。
此外 ,随着港股上市公司估值回升,回购股票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公司的现金使用效率将可能下降。此时 ,公司减少回购可以保留更多的资本用于其他业务发展或投资项目,从而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股票刚开户怎么才能交易:如何开通杠杆交易-这次谈判美方来了谁?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将继续进行
股票投资用什么app:个人股票开户怎么开-下周关注:国内成品油开启新一轮调价窗口 这些投资机会最靠谱
股票配资门户官网:怎么进行股票开户-海光信息: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股票明起停牌
股票交易账户开户条件:杠杆功能-海外三大EDA厂商暂停对华服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
怎么看股票交易软件:股票开户条件具备年龄-我国部署建设10个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创业板怎么开户买股票:杠杆交易怎么玩-炸锅了!“有钱没货” 价格一个月飙升53%!全球前三大巨头集体停产 这些受益股高成长
聚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